六国学生聚北京 共话科学友好情
发布时间:2019-07-25
7月15日至22日,来自泰国、文莱、缅甸、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盟6国35名师生组成的“北京-东盟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首次亮相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成为了今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亮点。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平均年龄15.633的东盟营员接触、探索科学技术的奥秘,睁大好奇的双眼发现北京,张开友好的双臂拥抱北京,可谓“收获满满,记忆满满”。
开营首日,东盟营来到中科院纳米中心,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纳米先导展馆、科普小展馆等。讲解过后,同学们对于纳米的广泛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北京科学中心,同学们对科技再添直观认识。在“生命、生存、生活”主题馆,不少学生参与互动体验装置,边玩边学,在欢声笑语中体验科技的神奇魅力、探寻生命的奥秘。随后,同学们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翟明国教授面对面,听翟院士讲述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发展历程。在京期间,东盟营还参观了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探寻动物世界的精彩,聆听动物学科普专家的讲座;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观察和体验科学模型及实物,了解其科学原理及实际应用,感受科学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在地球知识的专题科普讲座里,营员们走进地质学的绮丽世界;在志愿者的讲解中走进中科院科技展览,一个个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让在场的同学惊叹不已。从蛟龙号到墨子卫星,从科学科考船到深井钻头开采石油,最新的科研成果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科技因人文更丰富,人文因科技更精彩。除了科普展览、院士讲座等系列科技活动,东盟营的同学们还来到鸟巢、水立方,将这些标志性建筑留存在相机中。鸟巢贴标、熊猫吊坠等纪念品出现在不少学生随身携带的包上,而他们对中国、对北京的友好之情也深深地植根于心底。科学营的最后一天则成为了学生最为难忘的回忆,雨中攀登长城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虽然很累却给了大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对中国先人智慧和勤劳的崇敬;王府井寻宝活动,给了同学们了解当代北京都市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将中国特色礼物带给家人的机会;学习中国书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7月20日晚,市对外友协为东盟营员举行了专门的结营式,为参营的同学颁发了证书,大家畅所欲言,讲述了自己对科学营的心路历程,还展现了自己多才多艺的一面,年轻的脸庞、动感的音乐、活力的舞步与飞扬的神采,青春的风采尽情绽放,营员自创的《We are Family》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为期一周的“北京-东盟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与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

短短的七天时间里,科学营的同学们不仅参与了前沿有趣的科学探索,更领略了北京的城市风貌,感受了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魅力,透过科技和人文的双重镜头,认识了中国,感受了北京。
正如同学们常说的——“Beijing,ASEAN,We are Family(北京、东盟,我们是一家)”,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科学营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成为城市友好的纽带、民心相通的桥梁。